一、鱼种论述
中华鲟是濒临灭绝的珍稀鱼种,别称鲟鱼、鳇鲟、黄鲟等,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硬骨鱼纲、鲟形目、鲟科、鲟属大型淡水鱼类,最早出现于距今约1.3亿年的白垩纪(中生代末期),在这1.3亿年里其原始古朴的外形几乎没有发生改变,素有“水中大熊猫”、“长江鱼王”等美誉。
二、摄食习性
中华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,主要以虾类、蟹类、鱼类、软体动物等小型或行动迟缓的动物为食,其中幼鱼阶段在长江中、上游主要有摇蚊幼虫、蜻蜓幼虫、蜉蝣幼虫、有机碎屑等为食,到了河口咸淡水区主要以虾类、蟹类、小型鱼类等为食,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投喂小鱼、小虾、螺蚌肉、配合饲料等。
三、分布范围
中华鲟是鲟鱼中分布最南的物种,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老挝、朝鲜等地,在我国历史上黄河、长江、珠江、闽江、钱塘江等水系均有分布,现在黄河、闽江、钱塘江、珠江、长江三峡大坝上游等地均已灭绝,仅零星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海、东海沿岸的长江水系中。
四、栖息环境
中华鲟是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,喜栖息于大江和近海,春、夏季常群集于河口,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、砾石底质的江段产卵繁殖,进入江河后必须滞留一年,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,在滞留的这一年里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,而是时游时停,有时会在河道坑洼处停留几天都不活动。